时间:2025-09-10 17:24
说到预防痴呆,权威研究早已总结过可改变的风险因素,比如《柳叶刀》委员会2020年的报告确定了生命历程中12个可改变的风险因素。比如您可能听过很多防痴呆的方法:多动脑、多运动、戒烟少酒……
但是在中国,哪些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“重灾区”?
最近,中山大学联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团队开展的全国研究给出了答案。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(CHARLS)2020年数据,首次测算了中国人自己的“人口归因分数”(PAF,即某风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占总病例的比例)——结果显示,中国60.3%的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病例,与12个可改变的风险因素相关。更重要的是,有些高危因素,在中国的影响远超全球平均,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。
中国的“12个关键因素”
我们先看看这12个风险因素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分布及其意义。按人类生命周期,12个风险因素分为三类,各自的风险比例如下:
1. 早年:合计14.0%
仅“受教育程度低”这一项,贡献了14.0%,是早年唯一但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。
2. 中年:合计8.8%
包括听力损失(3.1%)、颅脑外伤(1.2%)、高血压(2.0%)、过量饮酒(1.6%)、肥胖(0.9%)。
3. 晚年:合计37.5%
涵盖吸烟(8.3%)、抑郁(7.5%)、社会隔离(0.1%)、缺乏运动(9.9%)、空气污染(8.9%)、糖尿病(2.8%)。
在中国,这12类风险因素合计贡献了60.3%的痴呆病例。更重要的是:
不同生命阶段的风险分布差异明显——晚年因素占比最高(37.5%),说明老年阶段的干预窗口更集中;
早年因素仅一项,却占14.0%,提示早年基础对终身脑健康的重要性;
中年因素合计占比低(8.8%),但研究指出可能因长期随访数据不足被低估。
中国与全球差异显著
和全球数据比,中国的风险特点很鲜明,直接对比更能看出差异:全球12个风险因素的整体病例占比为39.7%,而中国达60.3%,高出一半!
早年:全球“受教育程度低”的占比为7.1%,中国是14.0%,几乎翻倍,反映我国部分人群早年教育资源不足的历史影响。
中年:全球听力损失的占比8.2%,中国为3.1%;全球高血压的占比1.9%,中国为2.0%,整体中年因素全球占比高于中国,但可能与我国中年风险研究不足有关。
晚年:全球吸烟的占比5.2%,中国为8.3%;全球空气污染的占比2.3%,中国为8.9%;全球缺乏运动的占比1.6%,中国为9.9%,晚年因素中国占比显著高于全球,与我国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密切相关。
中国“最致命”的3个因素
很多中国老年人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:受教育程度低。研究显示,这一因素的占比为14.0%,是所有风险中最高的。
早年教育不足会降低认知储备,让大脑在面对病理变化时更难代偿。但教育经历已无法逆转,因此短期防控重点应放在从可短期干预的角度。以下3个因素才是当下最该警惕的:
1.缺乏运动(占比9.9%)
我国66.7%的老年人存在运动不足问题。
研究显示,运动不足者患痴呆的风险是积极运动者的1.7倍。不爱动不仅增加心血管病风险,还会直接影响大脑供血和神经细胞活力,加速认知功能下降。
生活提醒:每天散步30分钟,或跳广场舞、打太极,每周凑够150分钟,简单的坚持就能有效降低风险。
2.空气污染(占比8.9%)
我国69.5%的老年人长期暴露在较高浓度的空气污染物中。
研究发现,空气污染的相对风险为1.5,长期接触会加速大脑炎症和认知衰退。
生活提醒: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,室内用空气净化器;做饭时开强油烟机,减少厨房油烟污染。
3.抑郁(占比7.5%)
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对逾30万名50-70岁参与者随访近12年发现,6.7%的老年人有抑郁倾向。
研究显示,抑郁者患痴呆的风险是情绪健康者的5.4倍,长期情绪低落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衡,损伤大脑海马体(负责记忆的区域)。
生活提醒:多聊天、鼓励参与社区合唱或下棋等活动;若老人长期唉声叹气、对事物失去兴趣,及时联系心理科医生。
补充:吸烟(占比8.3%)
我国22.0%的老年人有吸烟习惯。吸烟者患痴呆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.6倍,会直接损伤脑血管和神经细胞,与我国老年男性吸烟率偏高的现状密切相关。
生活提醒:对有吸烟史的老人来说,哪怕晚年戒烟,也能降低风险。
中国家庭防痴呆“优先清单”
明确了这些中国高风险因素后,中国家庭可以按照以下清单采取预防措施。
1.短期可改(1-3个月见效)
动起来: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,或一起跳广场舞,每周累计150分钟,逐步养成习惯。清空气:雾霾天关闭门窗,用标注“除PM2.5”的净化器;做饭时全程开油烟机,最好戴口罩,做完饭再开5分钟。护情绪:每周参加1次社区活动(如老年合唱团、书法班),减少孤独感;家人每天抽10分钟听老人讲琐事,及时发现情绪异常。戒烟:家里禁烟,帮老人准备瓜子、口香糖替代吸烟;若老人难戒,可求助戒烟门诊。2.中长期坚持(半年以上受益)练大脑:鼓励老人学新技能,比如用智能手机视频、学广场舞新舞步,弥补早年教育不足的影响,增加认知储备。控慢病:定期测血压(每周1次)、血糖(每月1次),高血压者遵医嘱用药,把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;糖尿病者管好饮食,避免血糖波动。查听力:每年带老人做1次听力检查,若听不清家人说话,及时配助听器——避免因听不清而减少社交,间接降低风险。
在中国,60%的痴呆病例其实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来避免。
而缺乏运动、空气污染、抑郁这3个简单可控因素,加起来的病例占比就接近三分之一。
预防阿尔茨海默病,不是老年人的个人问题,而是家庭幸福的保障。从今天开始,为自己,也为家人,迈出第一步。